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前位置: 返回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落地生根——与主创面对面,深度了解拍摄故事》主题党日活动圆满举行
编辑:      发表时间:[2023-05-10]       阅读:

为了更好理解乡村振兴带来的深刻影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体会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打胜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3年5月7日下午六点在南山书院木槿电影院,参与了文化艺术教育中心、草堂校区管委会办公室、艺术学院和安德学院共同举办的观看电影《落地生根》联合党日活动,全体党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观影活动邀请到著名纪录电影导演、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主任记者、电影《落地生根》导演柴红芳,《落地生根》导演助理、制片人侯坤,著名书法家、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副秘书长、《落地生根》片名题写者刘继宏。活动由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书院副院长崔凯主持。

影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村民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这个古老的村庄在扶贫大背景下经过4年、1000多个日夜  “一步跨越千年”的命运变迁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减贫影像志。

在观影过程中,同志们被影片中平凡的小故事深深吸引,沉浸式感受了政府和村民们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辛,看到了我国偏远山区发展的艰难,钦佩于基层扶贫工作者的勇于担当。自然的秀美风光,真实的乡村生活,无一不扣人心弦,无一不触动人心。

观影结束之后,同志们受到了很大震撼,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个贫困山区在短短两三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堪称“一步跨千年”的奇迹,更是浓缩了中国乡村脱贫致富、助力全面乡村振兴的典范。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继承和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为祖国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用青春丈量更美好的未来!


党员感悟


《落地生根》用真实的影像向世界讲述中国减贫的故事,以沙瓦村民们的故事为主线,以细雨润无声的表现方式,讲述着这个古老村庄在精准扶贫大背景下“一步跨越千年”的脱贫攻坚的命运变迁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立足当下,砥砺前行,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将责任握在手中,担当放在心头,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用赤城热血浇灌出一片美丽乡村。


——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陈美玉


纪录片《落地生根》拍摄于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沙瓦村,由著名纪录片导演柴红芳女士执导。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深居怒江大峡谷山脊上的勤劳乡民,在当地政府践行“精准扶贫”的具体帮扶措施下,努力改变命运,脱贫攻坚的全景故事。这是一部中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实践的珍贵影像档案,是全体主创们历经4年时间、1200多个日夜,拍摄超过7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呈现出来沙瓦村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真实画卷。《落地生根》这部纪录片其实就是我们中国式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没有捷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中国的精准扶贫,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我们党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组织开展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党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人民意愿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曾周康楠


《落地生根》影片来源于云南怒江沙瓦村的历史与现实,将我们带到脱贫攻坚的前沿,看大山深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沙瓦村整村脱贫的事迹展现了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易,在党的带领下,我国全体人民团结一致,砥砺前行,最终取得了全面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从一个独特切面映照出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以最轻松的影片形式真切的让我们体会到在遥远的那边,有那么一群可爱的人永保热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我深深体会到党和国家是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真切的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青年人,更要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艰苦奋斗,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崔欢瑶


今天观看了《落地生根》纪录片让我感慨万千,无论是镜头所记录的景色和人物,还是它真实、真挚与已少见于世的质朴和直击心灵的“人的情感”都让人无比的动容。

如果没有这部片子,我大概永远不会知道在怒江大峡谷碧罗雪山深处有这样一个沙瓦村。曾经,他们生活在最贫困的地区,是最弱势的群体、最特殊的族群。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他们逐渐实现了整族脱贫的千年梦想。这些小人物命运的变化,正是中国脱贫攻坚带给中国7亿农民的变化。人物和故事虽小,他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我想每个看完影片的人都会有很深的触动,在时间的流逝中留下看似微小但又刻骨铭心的印记。

——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王莹


《落地生根》,影片以沙瓦村村民想要一条路的心愿为主线,讲述了这个古老村庄在扶贫大背景下经过4年、1000多个日夜、一步跨越千年的命运变迁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减贫影像志。这些小人物命运的变化,正是中国脱贫攻坚带给中国7亿农民的变化。人物和故事虽小,他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电影取材真实,故事有趣,平淡却发人深省。

——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杨龙芳


云南福贡县沙瓦村地处高山,海拔高,地势险要,没有公路,村民上山下县路途遥远,住房条件和医疗条件有限,“一条路”成为沙瓦村民几代人最大的渴望,有了这条路,村民可以走出大山,有了这条路,村民可以实现脱贫,修路是沙瓦村祖祖辈辈的愿望。影片以沙瓦村民们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这个古老的村庄在扶贫大背景下经过4年、1000多个日夜 “一步跨越千年”的命运变迁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减贫影像志。

福贡县脱贫队伍来到沙瓦村实地考察、走访,提出了多种建议帮助村子早日脱贫。政府经过统筹规划,最终决策既要易地搬迁,让村民改善居住条件,更要修路,带动村子的经济发展。难以想象一个村子没有一条正儿八经的公路,村民修冰箱、采买物资等等,全部靠人力和骡子一点点驮运,无数重担压垮掉村民的脊背,但没有压垮他们对修路的渴求,历经几载春秋酷暑,沙瓦的公路终于建成,沙瓦人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影片拍摄历经4年,素材积累700多小时,最终浓缩成114分钟的纪录电影,可想而知电影从筹备到呈现给观众经历了多少磨难,唯有耐心和努力造就了影片的完美演绎。埋下一颗“道路”的种子,留下的是造福几代人的参天大树,这条路是致富之路、是希望之路,这条路承载了村民奔向美好生活的愿景,肩负着党和中央切实履行利于民、用于民的担当精神,无论前路如何艰险,只要政府好作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没有中国人干不成的事情。

——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牛耀涵


沙瓦村,是碧罗雪山中一个普通的小村庄。都说靠山吃山,但这里的村民们,却时时刻刻都感受着生活在大山中的困扰。一年整,挖通了土路,出山的路不再艰难。沙瓦人生活的改善肉眼可见。

电影最打动我的一个段落是,为了鼓励广大山区的孩子,《中国诗词大会》决定邀请沙瓦村的孩子腊八去北京参加节目。临行前收拾行李时,腊八的妈妈问了一个问题:去北京要不要带手电筒?

沙瓦村的人从没想过,北京是一个用不着电筒的地方。机场、摩天大楼、精致的酒店。这一切,都是沙瓦村的孩子没有见过的。腊八妈妈打电话回村,说出的第一句话居然是: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平坦的地方。见过山外的世界,让沙瓦村的孩子更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只有见过更大更好的世界,才能改变,一路向前。就如同当年一样,沙瓦人出了山,看见了山外面的世界,才更坚定要修一条出山的路。

今天沙瓦人的后代,见过了“不需要手电筒的城市”。

——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杨怡莎


《落地生根》所拍摄的这片土地,在短短两三年内经历了堪称“一步跨千年”的奇迹些小人物命运的变化,正是中国脱贫攻坚带给中国7亿农民的变化。人物和故事虽小,他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2020年,沙瓦村实现整村脱贫。《落地生根》拍摄的4年,正是中国脱贫攻坚最关键的时刻。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落地生根》用真实影像记录了这个变革的伟大时代。

影片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对外讲述真实的中国减贫故事,面对脱贫攻坚这一全球课题,向世界输出中国经验。

——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焦文静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的内心感慨万千。电影主要讲述了云南怒江一个村庄的变化。电影将沙瓦村的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将脱贫攻坚为基准,看村庄前后发生的变化。  

电影从普通百姓视角入手,感受到政府是办实事、说话算数,落地生根的。政府带领这座山的人民不断努力,让百姓能够增收致富,促进这片土地的经济蓬勃发展。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作为一个学生的我认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像沙瓦村一样的村庄,这需要作为中国青年的我们奋发向上,为中国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陈雪


今天晚上,在学校电影院,我们和艺术学院、安德学院一起观看了电影《落地生根》。中国最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座与世隔绝的小村庄——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坐落在怒江大峡谷碧罗雪山深处。影片以沙瓦村村民“想要一条路”的心愿为主线,讲述了这个古老村庄在扶贫大背景下经过4年、1000多个日夜、“一步跨越千年”的命运变迁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减贫影像志。

 云南怒江曾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落地生根》聚焦云南怒江的沙瓦村,用真实的镜头语言记录了怒族群众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最终战胜贫困,实现一步跨千年壮举的奋斗历程,是一部中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实践的珍贵影像档案。这部电影我就想表达在中国这个时代,在中国最贫困地区,中国政府所下的决心和力度,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政府改变贫穷的方法,和人民渴望改变命运的状态。其实这部影片是一个鲜活的、真实的、现实类的档案。所以这部影片最后说:谨以此片献给为中国减贫所作出贡献的人们。

居住在世代与世隔绝的沙瓦村的怒族人,属于罕见的“直过民族”。“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位于山高谷深、偏远幽僻之地,包括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等9个民族,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景”。他们甚至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砍柴易物、打猎为生的生活习性。曾经,他们生活在最贫困的地区,是最弱势的群体、最特殊的族群。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2019-2020年,直过民族逐渐摆脱“千年贫困”,实现了整族脱贫——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照进现实。《落地生根》所拍摄的这片土地,在短短两三年内经历了堪称“一步跨千年”的奇迹。

沙瓦村长期与世隔绝,很少有外界的人到村子里来,起初,村里人见到拍摄团队就躲或很快跑开。这对于纪录片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障碍。为了让村民放下戒备,柴红芳学会了怒族话,到各个村民家去串门,亲自给他们做饭、和他们一起唱歌,很快和他们打成了一片,终于挖掘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坡罗、李建华、驻村扶贫队员朱云、儿童代表腊八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小人物的故事。

这些小人物命运的变化,正是中国脱贫攻坚带给中国7亿农民的变化。人物和故事虽小,他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2020年,沙瓦村实现整村脱贫。《落地生根》拍摄的4年,正是中国脱贫攻坚最关键的时刻。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落地生根》用真实影像记录了这个变革的伟大时代。

影片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对外讲述真实的中国减贫故事,面对脱贫攻坚这一全球课题,向世界输出中国经验。

——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邱一敏


《落地生根》是中国“脱贫攻坚”沾着泥土的影像记录,附着着露水、云海和树木,让每一位观看者得以穿过村民年收入等数字的起伏窥见了怒江边小小村落里一条小狗、一棵草果树、一条上山路的变化,得以看见脱贫攻坚带给中国7亿农民的切身变化。其中最让我为之动容的是村民齐心送奶奶去医院的片段,看到了自发组成的青年队伍,看到了下山路上更换绳子时的小心翼翼,也看到了一切的“根”——沙瓦村村民,被占用土地山林时他们自愿放弃补偿,送孩童读书时露出笑颜,是脱贫致富的“根”,是生生不息的“根”。

——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夏琼


在观看了《落地生根》电影后,我感受到了我国进行脱贫攻坚的震撼,这部影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村民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展现村民的日常生活和村庄基础设施的变化,讲述了这个古老的村庄4年间脱贫的真实故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修路的变化,从最初村民们对修路的渴望,到影片最后村里路通了人们生活更便利了,展现了我国脱贫攻坚带给百姓的实实在在变化,生活越来越好了。同时,在村庄里每次需要征求村民意见时,年轻的第一书记和村干部跑了一趟又一趟,为村民一遍又一遍理解扶贫政策,在那样困苦的环境下他们不怕艰难不畏困苦,甘愿回到农村,冲锋在一线,为攻坚扶贫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青年强则国家强,同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深受感动,要始终心系国家发展,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砥砺奋进,不负韶华。

——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薛淇云


《落地生根》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减贫影像志,用真实的镜头、真切的语言,展现了怒江之巅的怒族沙瓦村“一步跨千年”的奋斗历程,深刻诠释了中国的精准扶贫实践。

  作为荧幕作品而言,落地生根的高潮应该就是公路的修通,与其他作品比起来,这个爆点看似不够突出和有冲击力。但落回到现实生活中,这是沙瓦人祖祖辈辈期许终于落成之时,于他们而言,何尝不是百年之变局?因为是纪录片,所以观众也能知道片中的结尾。但在看到镜头下的人们真正细微的复杂与由衷的开心时,这种情感的感染力是难以忽视的。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从怒江的山区再转回到大都市的繁忙和个人利己的琐屑之中,就像腊八见过都市后还是要回到小学一样,但我想,无论是我还是他,这段经历和旅途都让人难忘,也将在时间的正常流逝变迁中留下看似微小但刻苦铭心的印记。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谢淇


《落地生根》聚焦云南怒江的沙瓦村,用真实的镜头语言记录了怒族群众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最终战胜贫困,实现一步跨千年壮举的奋斗历程,是一部中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实践的珍贵影像档案。聚焦余小人物命运的变化,正是中国脱贫攻坚带给中国7亿农民的变化。人物和故事虽小,他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影片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对外讲述真实的中国减贫故事,面对脱贫攻坚这一全球课题,向世界输出中国经验。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雷若楠


《落地生根》这部电影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真实,让人直接带入到电影的场景,因为每一幕都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很多情景都将我拉回到了山村生活的童年过往。其中给我最深刻的两个点就是村民对路的渴求与初到北的无所适从。村民们对路的渴望是他们最强烈且真挚的诉求,一条路不仅仅只是一个与外界交往的途径,更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向往和发展家乡的愿望。村民们提供人力、物力只为建设这条希望之路,也拉开了他们摆脱贫困的序幕。第二个点是两个孩子去北京参加诗词比赛的整个过程。车上见到都市繁荣的欣喜和意外;餐厅吃饭时母亲表现的自卑与敏感;孩子参加比赛时的自信和乐观。角色的每个真实情绪都传达出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的感受,也牵动着观众的情感。也许努力学习不是让你摆脱大山,而是让你拥有跳出大山的眼界和志向,拥有建设大山的意识和能力。贫困并不可怕,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正在发展的路上,正在希望的路上。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槿渝


《落地生根》以一条路为主线,记录怒江大峡谷山脊上沙瓦村的脱贫之路,要想脱贫,修路对于沙瓦村至关重要。这条路不仅仅是沙瓦村通往山下的路,也是沙瓦村的脱贫之路。在修路前,脱贫攻坚工作人员深入了解沙瓦村实际情况,做到了真正的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在修路过程中,沙瓦村村民为保护生态环境在道路两旁植树;在路修成后,沙瓦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让人从客观事实中真正感受到脱贫攻坚的全景故事。沙瓦村的脱贫攻坚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缩影,是党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为脱贫攻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经验。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祥晶


《落地生根》这部纪录片的主线是修路,主创团队花费4年时间,亲身经历然后记录西南深处乡沙瓦村居民出行的种种不便,但核心还是“根”,中国人骨子里的乡土情节,看完纪录片我们会明白为何费劲去修这么艰难的一条路,它是时代发展与传统生活习俗结合出来的一条最优道路,当地居民在国家的支持下,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落地生根》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故事,体现的是我们不畏艰难、互帮互助的精神。生活在城市乡镇的我们,可能很难有机会这么清晰地去了解这么一个偏远的村庄,更感受不到它的变化,纪录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让观众走进当地居民的生活,然后由点到面,感受这个时代的飞速发展,国家的强大。落地生根后,就是开花结果,纪录片最后我看到怒江大峡谷碧罗雪山深处美好的明天。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孙卓钰


在纪录片《落地生根》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党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琳静


这是一部有诚意又优秀的纪录片,兼具人文地理之美。如果没有看到这部片子,我大概永远不会知道在怒江大峡谷碧罗雪山深处这有这样一个叫沙瓦村的小村庄。高黎贡山北段的皇冠山和怒江大峡谷的这样的绝美背景随时出现在村民日常工作生活的画面里,加上变幻莫测,或飘渺或浓厚的云雾萦绕,纯净、出世,有深远、平远之美。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如果交通便利,早就成了网红打卡地,有幸也是不幸的是,它与外界的唯一连接,是当地人无负重就要花上2个多小时的一条步行小山路,更别说外来者了。

生活在这里的怒族人,是罕见的直过民族,虽不缺田地,能够自给自足,却也太过艰难。就如影片里其中一位村民说的:光种玉米能养活,但不可能致富。沙瓦村民风淳朴,勤劳能千,贫而不贱,平和乐观。村内们都十分良善,孩子们也是可爱烂漫,有一种在山林中长期浸润才有的灵气。我想看过这部影片的影迷朋友都会喜欢上他们,也希望他们过得更好。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赵澄印


该影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村民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这个古老的村庄在扶贫大背景下经过4年、1000多个日夜 “一步跨越千年”的命运变迁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减贫影像志。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刻感受到了在中国最贫困地区,中国政府所下的决心和力度,同时也反映出政府为了改变贫穷所付出的实际行动,更加阐明了人民渴望改变命运的梦想,这部影片极其现实,我们应该感谢为中国减贫所作出贡献的人们。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亚婷


 首先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其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在脱贫攻坚一线,数以百万计的扶贫干部,正用他们扎实的工作诠释着脱贫攻坚的精神内涵。作为党员,我们要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以热血扑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积极作为,建功立业。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欣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落地生根》影片真实的记录了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的脱贫故事,在党的领导下、在当地政府践行“精准扶贫”的具体帮扶措施下,沙瓦村村民团结奋斗、勤奋努力,一步步脱贫致富、走向幸福生活。影片中公路的修建是沙瓦村脱贫致富的一个关键,党和政府结合实际,满足人民需求,修建这条沙瓦村的致富之路,修建的也是沙瓦村人民心中的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不断提升自己,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立志做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新时代好青年。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陈小菲


《落地生根》是一部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电影,它通过讲述沙瓦村巨变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贫困地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我们国家脱贫攻坚的决心和毅力,同时也传递出了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

影片通过怒江沙瓦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实事求是的展现出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艰难与挑战,以及它的必要性。影片真实的反映了贫困地区存在的问题,比如交通不便、教育资源稀缺、城乡差距等等。但是,影片并没有只停留在揭示问题上,而是通过党和国家的努力和坚持,努力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现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走向更好的生活。

此外,影片还展现了一种非常朴素的人生哲学,即“落地生根”。这个哲学教导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心怀希望,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让自己的人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不断茁壮成长。

——22级哲学  李京


《落地生根》真实纪录片讲述“精准扶贫”的故事,通过沙瓦村的变化反映出中国扶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一是准确把握村民代表和政府官员“博弈”细节,真实记录了政府和群众如何处理矛盾来谋求村庄发展,记录了当代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尊重,对政府的信任和热爱。二是聚焦和服务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人民心中想要解决的难题,实现沙瓦村民的“千年梦想”,打通了沙瓦人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因此,沙瓦村民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杨柯磊


在中国最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座与世隔绝的小村庄一一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坐落在怒江大峡谷碧罗雪山深处。这里交通极为不便,村里能通行的只有一条小山路,还保留着部分原始社会的生活习惯,世世代代极为贫苦。为了真实记录这片士地,央视女导演柴红芳带领团队在当地驻扎4年,积累了约700小时的海量拍摄素材,带来一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诚意之作一—《落地生根》,影片以沙瓦村村民〝想要一条路”的心愿为主线,讲述了这个古老村庄在扶贫大背景下经过4年、1000多个日夜、〝一步跨越千年“的命运变迁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减贫影像志。

   我从小就成长在城市里,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呈现的画面,是探索,是感慨,是印证,当然也是骄傲。然而对于无数个艰难走出大山,走出村落,拥抱更广阔世界的同胞而言,却绝不仅仅如此。这部片子是他们小时候经历过的日日夜夜,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家庭回忆,是他们蜕变成今时今日的自己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更是他们人生永不磨灭的一部分烙印。

   在遥远静谧的小山村里,在网络没有成为世间主宰的地方,有千千万万的人们在通过月月年年的脚踏实地,迎来全新的可能;在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里,在高楼林立川流不息的街道中,我们也应当一样。一点一点齐心耕耘,让自己,让这里,变得更美好,不要一步登天,无需一夜巨变,渐渐地,我们一起到达,就足矣。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刁乐怡

《落地生根》这部纪录片让我意识到脱贫攻坚的艰难和伟大。贫富差距是从古至今都必然出现的现象,在资本猖獗、媒体偏势、言论分裂的今天尤甚。共产党人就是坚持住初心的最后底线、最后的力量和决不能妥协的力量。这是什么力量?又是什么初心?是绝不丢下任何一个人,绝不忘记任何一个角落。这不是口号,是真真正正的调查,是千千万万的群众,和站立于其中的一个个实际的干部和党员。“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句话乾隆也说过,黄宗羲也表达过,但于他们而言,谁又曾真正去到各个地方和角落调查实践过呢?只有我们做了,只有我们做到了。脱贫攻坚才是五千年未有的功绩,这里面多少的故事与多少的血泪,今人不能不知,后人不能不刻骨铭记!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郝丽丽

 “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的伟大成就。纪录电影《落地生根》带我们深入扶贫一线,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伟大成就背后最真实的故事。可以说,这是中国脱贫攻坚一个鲜活的、真实的、现实类的档案。影片中沙瓦村各个小人物命运的变化,正是中国脱贫攻坚带给中国7亿农民的变化。它告诉我们远方的山村不仅有田园牧歌,更有无数人为了一条路的挣扎与困顿,沙瓦村“一条影响世代的路”是沙瓦村开始崭新生活之路,也是走好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嘉欣

《落地生根》这部电影聚焦云南怒江的沙瓦村,以纪录片展现了怒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最终战胜贫困,走向全面小康的故事,也是一部中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珍贵影像档案。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必然要求。沙瓦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自然挑战,站在落后地区实际,运用易地搬迁、就地发展等方式最终迎来沙瓦村的历史的质变。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文明。”沙瓦人民的发展证明了中国故事看我们可爱的人民,中国民族从来不会因为贫穷而堕,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伟大复兴!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郭建祥

在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肯定了过去五年中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从那时心中便留下了对于脱贫攻坚取得全方胜利的欣喜倾佩之情,我国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是由于部分地区的地理环境原因难以发展,以至于脱贫工作显得尤其艰难,在《落地归根》这部电影中,通过记录的手法,主打写实特色,从怒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缩影“修一条路”的殷切希望出发,到县委同意实施修路指令,这期间扶贫工作者不断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人民的需求,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当地的扶贫离不开这些党员干部,离不开这些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层工作人员。摘下贫困帽不仅仅是怒族人民的幸福,更是全部中华民族的幸福,我们每个民族紧紧团簇在一起共同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魏东




版权所有: | All Right Reserved 201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雁塔校区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710055 电话:029-82202222 | 陕ICP备05001615 V8.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