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所谓“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读史可使人明智,无论是“修身”还是“齐家”;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我们都必须以史为鉴。
马克思主义学院秘书处负责人董承明推荐《历史的温度》。
《历史的温度》一书作者是张玮,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他在这本书里描绘的人物都是鲜活的,有灵魂的,不是戴着面具的生硬死板的标准相,让我感觉到他们也曾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曾鬼马顽皮,也曾意气用事。
本书从人性的角度,全面详实的介绍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造成的影响,让人在读了之后不再是简单的了解所谓的史实,而是读完后会让人掩卷深思,对事件有个全面的见解。比方说淞沪会战,历史书里的介绍也仅是几句话而已,四行仓库的八百勇士已经快被人遗忘了,只有打开这本书,才能体验那种全民一心,浴血奋战的苦痛!那种满心希望期待胜利却被一次一次打败的悲伤!都说一寸山河一寸血,可是中国人民到底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才得来今天的安宁呢?一个个即将被人遗忘的故事被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打捞出来,让人看见他们也是一个个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感、有爱的人,而不仅是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数字。
通过读史,才能以史为鉴,才更觉得今天的可贵!通过读史,才能指引未来,才能构建起宽广的胸怀。历史是镜子,有温度的历史是更清晰的镜子,不仅照见历史真相更照出了历史事件下的每一个灵魂,伟大或渺小,坦荡或猥琐。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快乐,带给我更深层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学院秘书处成员崔欢瑶推荐《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全书按时间顺序展开,从家庭背景写起,回顾了自己在三岁时入宫做了皇帝,后来遭遇辛亥革命、退位、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客寓天津、做伪满洲皇帝、逃亡等,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全部历史。全书真实地呈现了溥仪在狱中接受改造的精神风貌,对了解溥仪的思想转变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其内容未做任何删减,保持了原汁原味。这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我的前半生》是一部回忆录,也是一本对特定历史环境做描述、做反思的作品,从中可以全面、彻底地了解溥仪的一生以及没落的清王朝最后的挣扎,深刻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诸多历史细节,并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中形形色色各式人物的人生命运。虽然溥仪在书中自谦,“我的前半生,本是’无一事可及生人,无一言可书史册’’。但史实并不是这样,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以及他所处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惊滔骇浪的那些年,对于解读过去、理解当下,望向未来,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学院秘书处成员昌盛推荐《易中天中华史-朱明王朝》。
《易中天中华史》的作者易中天,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是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易中天的《中华史》立意颇高,眼界之宽,覆盖世界史。本书摆脱了教科书式的学术语言系统,让语言在接近地气的环境下野蛮生长,通俗、生动、鲜活,甚至有些俏皮的语言,将一个个历史事件和故事讲得千转百回、恣肆汪洋。
易中天中华史中的《朱明王朝》一册可谓全书的点睛之笔,全书站在客观视角深入展开了对明朝各个时期制度改革的探讨,从朱元璋称帝开始到崇祯皇帝为止的一系列改革,在二百多年的明朝历史中,探寻明朝制度改革产生的长久影响,明朝不仅重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制度,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封建历史的拐角。易中天先生从制度、文化、党争、艺术等多个角度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明朝江山,在深入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中给读者一个关于人生的启迪。全书多以全能视角叙事,但作者常转换叙述的角度。如在第一章李善长之死中,作者以全面分析的角度,描述了立足两派中李善长的种种限制与无奈,从深层角度分析了其被赐死的原因及其逐渐远离权力中心的过程,令人无限唏嘘。在分析制度变化中,易中天先生不断地利用对比的方式,让我们认识到明朝制度改革究竟有何深远影响,也让我们在历史中能够探寻现实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