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前位置: 返回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学术荐读】世界读书日①——这三本书身为陕西人你不能不知道
编辑:      发表时间:[2022-04-21]       阅读: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由西班牙转交方案给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为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鼓励同学多读书、多写作提高自己的科研与书写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特开展“世界读书日——好书推荐活动”,以此来丰富同学们的书单,增强同学们相互学习与交流。学术荐读第一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推荐好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席团成员、执行主席牛凯推荐《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陕籍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全书以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了普通劳动者。

本书语言朴实厚重,渗透着作家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流畅的故事叙述中,经常会出现有关生活意义和价值的点睛之笔出现,比如:“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人的生命力正是在这样的煎熬中才强大起来的。想想看,当沙漠和荒原用它严酷的自然条件淘汰了大部分植物的时候,少女般秀丽的红柳和勇士般强壮的牛蒡却顽强地生长起来——因此满怀激情的诗人们才不厌烦高歌低吟赞美它们”!这些至理名言,都是笔之所至,水到渠成,它们甚至被许多读者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的生活指南。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2019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身为陕西人或在陕西上学的大学生,这部著作你应该去了解,学习书中人物的奋斗精神,体悟书中人物的情感,学习书本的写作思维和方式,这对我们研究生写论文的文笔以及的生活都有巨大的帮助。

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席团成员刘惠文推荐《白鹿原》。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这本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1993年出版,1997年荣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幅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沉浮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详,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当中颤栗。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了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读了《白鹿原》就像看了很多个人的人生一样,从生到死,从始至终,浮浮沉沉,感觉生命很亲切又很贵重,在时间的洗刷下生命之花在不断凋谢又不断绽放中交替,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代代血脉相承的沉重,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时代也将永远存在着。

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席团成员王旭辉推荐《主角》。

《主角》是陕西作家陈彦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其间各色人等在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无不穷形尽相、跃然纸上,既发人深省,亦教人叹惋。丰富复杂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方言口语的巧妙运用,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熟稔和叙事的精准与老道。在诗与戏、虚与实、事与情、喧扰与寂寞、欢乐与痛苦、尖锐与幽默、世俗与崇高的参差错落中,熔铸照亮吾土吾民文化精神和生命境界的“大说”。

作者上承中国古典文学及思想流脉,于人世的大热闹之中,写出了千秋万岁的大静。而经由对一个人的遭遇的悉心书写,让更多人的命运涌现在他的笔下。忆秦娥五十余年的人生经历及其心灵史,也成为古典思想应世之道的现代可能的重要参照:即便内忧外患、身心俱疲,偶或有出尘之思,但对人世的责任担当仍使她不曾选择佛禅的意趣或道门的任性逍遥,而是在儒家式的奋进中觅得精神的终极依托。作者笔下的世界,不乏人世的苍凉及悲苦之音,却在其间升腾出永在的希望和精进的力量。小说遂成浩浩乎生命气象的人间大音。



版权所有: | All Right Reserved 201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雁塔校区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710055 电话:029-82202222 | 陕ICP备05001615 V8.0-2016